免责声明:今日财经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。
    从 “石油美元” 到 “电力人民币”,AI + 稳定币的时代机遇
    2025-08-26 11:00:23 pv / 分享快讯

    作者:Charlie Liu

    写在前面

    20年前,我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中国能源安全这个话题,并因此打开了后来走上宏观投资、全球支付、以及加密货币的职业大门。

    在今天因 AI 和 Crypto而引起的生产力+生产关系革命的历史机遇期,没想到故事回到了能源和电力这个原点。

    货币的新锚

    在AI时代,“电”成为了新的稀缺要素。

    谁能更大规模、更低成本、更稳定地组织电力和算力,谁就更有资格把自己的货币嵌进下一代支付网络。

    稳定币不是魔法,它只是把一国的产业链、能源链和结算链打包成一个可编程的“接口”。

    当接口接在电厂与机房上,货币的锚就从黄金、石油,悄悄迁到了千瓦时。

    如果我们看美元故事的时间线:上半场靠金本位,后半场靠石油本位,再后来是“债本位”——无可比拟的财政与国债市场提供了终极流动性。

    这套体系不可能一夜就塌,而在这个“AI革命生产力、Crypto革命生产关系”的时代,它不再是自然的唯一选项。

    当货币的锚从实物转向资产负债表,政治与期限就会渗入定价。

    就算市场不认同最悲观的长周期叙事,也能看到另一条平行管道正在铺设中。

    稳定币的飞轮

    稳定币就是这条新管道,它把清算从跨境代理和消息系统,搬到公开网络和点对点结算。

    地缘政治把抽象问题变得非常具体——当某些银行被排除在 SWIFT之外、当卡组织在某些市场暂停服务,企业和主权自然会寻找“拔不掉电源”的通路。

    这里不做价值判断,只谈物理现实:如果你的出口可以用一种别人拔不掉的轨道结算,你的议价权会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复利。

    这也是为什么“人民币稳定币”这条新闻,表面看是代币,底层其实是能源。

    过去十多年,中国在海外输出的不只是设备和工程,更是把发电、输电、储能、数据中心这套“电—算—用”的全栈能力打成了可复制的产品。

    代币只是结算的用户体验,护城河在于电力与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实打实的供给能力。

    这个闭环其实已经在一些地方以“无代币版本”运行。

    电站的资本开支从中国来,设备来自中国,运维与备件来自中国,电费结算以人民币计价,资金通过香港与在岸离岸账户串起。

    把墙上的插座想成一个现金流入口,电费穿过当地配电网,最后停在人民币账户里,中间不需要中转美元收割一道价值。

    把这套路径再叠一层可编程结算,稳定币只是把速度提起来,把融资与风控做成代码。

    能源与基建

    为什么必须是能源?

    因为 AI 把电力推上了货币的舞台中央,因为随着AI的大规模普及,训练与推理已经从数学问题,上升到了电力问题。

    本文地址: - 今日财经

    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今日财经立场无关。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