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体 AI 的黎明:梦想初现
最初,人工智能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幻想。它诞生于艾伦·图灵和约翰·麦卡锡等先驱者的想象中,还是一种理想,而非现实。
早在 1950 年代,图灵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:“机器能否像我们一样思考?”
麦卡锡在 1956 年首次提出“人工智能”一词,设想了能够模拟人类推理的系统。
在此后的几十年里,我们发明了各种工具,从计算器到软件,再到工业机器人。这些工具的本质,都是被动回应人类指令。
然而,在这些表象之下,一个更具野心的理念正在酝酿,这便是智能体 AI。
与传统工具不同,智能体 AI 能够感知环境、做出决策、自主追求目标,并与人类及其他智能体协作。
这一构想早在科幻小说中登场。
1942 年,阿西莫夫描述了遵循“机器人三定律”的自主机器人,暗示了具备安全伦理原则的自主系统。
1980 年代,马文·明斯基提出“心智社会”理论,认为智能不是孤立存在,而是由无数智能体协作而成。
智能体的崛起:从工具到思考者进入 21 世纪,人工智能经历了飞跃。
在数据爆炸和算力提升的推动下,AI 从基于规则的程序,发展为能够自我学习的神经网络。 2010 年代,Siri 可以回答问题,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识别路况,推荐算法能预测我们的偏好。
但这一切,仍然是工具。它们依赖输入,无法自主行动。
智能体 AI 正是在这种环境出现。
正如 OpenAI CEO Sam Altman 所言:“AI 安全,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重要得多。” 埃隆·马斯克也曾警告:“AI 对人类的威胁,超过核武器。”
这些警示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——真正自主安全的 AI 智能体。
它们不再等待人类输入,而是主动管理财务、参与交易、诊断健康,因为它们能够理解目标,并自行采取行动。
正如《黑镜》中的一句台词所言:“你没有历史,你只是他人无意识执行的东西的一种体现,而这还不够。”
如果 AI 要真正融入人类社会,成为自主决策者,它必须具备安全、隐私与责任机制。 否则,自主性将变成一场失控的灾难。
区块链的承诺与局限2009 年,比特币的诞生带来了去中心化电子现金,实现了无需信任中介的价值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