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13300RPM,FourPillarsFP 研究员
编译:zhouzhou,BlockBeats
编者按:加密行业的竞争正从技术比拼转向文化共鸣,文化链(Culture Chains)成为新趋势。技术已「足够好」,未来的关键是社区氛围和共鸣度。投资者应关注信仰者、内部笑话和社区文化,而非仅仅代码性能,文化链为粉丝和创作者提供专属生态,但也面临投机过度、流动性分散等挑战。成功的文化链需强社群、开放建设、可组合性,才能真正成为下一个周期的核心赛道。
以下为原文内容(为便于阅读理解,原内容有所整编):
想象一条区块链,它的杀手级功能不是颠覆性的共识算法,也不是惊人的 TPS,而是氛围。在这条链上,人们聚集的原因不是更低的 Gas 费,而是内部梗、共同身份认同和 Meme 文化。听起来荒谬?但加密世界一次次证明,文化往往胜过技术。
想想 $DOGE(以及其他十几种类似币),一个彻头彻尾的玩笑,诞生于 Meme,却莫名其妙地飙升为市值数十亿美元的资产,而没有任何技术创新。比特币的早期发展,靠的更多是赛博朋克信仰,而非代码本身。以太坊最忠实的用户常说:「我因技术而来,却因社区而留下。」ETHGlobal 黑客松和全球 Devcon 这样的活动,早已超越代码本身,成为开发者之间的文化纽带。
加密世界已经演变成一个舞台,参与本身就是产品——一个融合金融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沉浸式社交游戏。
欢迎来到文化链时代:区块链的核心不在于它能做什么,而在于它是为谁而生。
1. 文化即产品文化链是粉丝经济的新型垂直 SaaS
简单来说,文化链(Culture Chains)是一种带有文化精神的区块链——它为特定社区、亚文化或运动量身打造。与通用型的 L1(试图满足所有需求)或只运行单一 dapp 的应用链(Appchain)不同,文化链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中间地带。它们是专为共享相同氛围或目标的人群设计的游乐场,容纳多个应用,并服务于特定的社群。
从这个定义来看,或许可以说每条区块链都有自己的文化。以太坊融合了密码朋克与机构化思维,强调去中心化、可编程性和中立性。而 Solana 则充满速度、混乱和金融投机,受其高吞吐量、低成本的架构塑造。
但不同的是,这些文化身份更多是技术设计的副产品,而非刻意塑造的结果。通用型区块链往往会自发形成某种独特的文化,而文化链的核心在于,它们从协议层面就是为文化经济而生。真正的区别在于有意为之。
想象一条区块链,上面的每个 dapp 都服务于动漫艺术收藏者、硬核 degen 玩家、RPG 游戏爱好者,或某个特定 NFT 生态的粉丝。用户使用相同的行话,冲同样的热点,笑着同样的 Meme。这更像是一个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数字城邦。